垃圾分类,是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,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。培养垃圾分类意识,养成垃圾分类习惯,可以促进群众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而不管是垃圾分类投放还是收集、转运、处理各个环节,都需要资金投入,必须有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。(《人民日报》 2019年06月05日)
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类社会创造的垃圾正以每年10%的速度递增,目前,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总量约有10亿吨。由于过去简单粗暴的填埋式处理方法,历年的垃圾堆存并未得到有效分类和处理,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面临着“垃圾围城”的窘境,导致越来越多的绿地被破坏、越来越多的环境被污染。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垃圾管理,使垃圾资源再利用最大化,减少处置和污染,改善生态环境,造福民生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。垃圾分类正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,通过分类,让不同的垃圾有了正确的归位,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。
不同城市对垃圾分类叫法不太相同,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说,易腐垃圾是厨余垃圾、餐厨垃圾、果蔬垃圾等易腐性垃圾的总称。而厨余垃圾带有不少水分,也叫湿垃圾,相对而言,其他垃圾就被叫成了干垃圾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实行垃圾分类,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,关系节约使用资源,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,同时强调,推行垃圾分类,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、形成长效机制、推动习惯养成。
实行垃圾分类,就是要改变以往长期养成的粗放式习惯,将垃圾类型细分化,“可回收垃圾”“不可回收垃圾”“厨余垃圾”“有害垃圾”等。各级组织要抓实抓细,干部要深入村社区、居民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,进区入户,点对点,明确垃圾分类标准,人帮人予以示范引导。除此之外,还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,通过宣传资料、讲座、电视节目、新媒体等方式,让民众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,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,自觉培养垃圾分类意识。与此同时,要采取奖罚并举措施,对垃圾分类者奖,对乱投垃圾者罚。尤其是作为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,要牢牢树立文明意识、环保意识,要带好头,作表率,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,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者、倡导者、推广者,在全社会营造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。
一枝一叶总关情,一点一滴见初心。从我做起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讲卫生,护环境,推行垃圾分类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,建立健全长效机制,一手抓宣传教育,一手抓具体落实。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,持之以恒抓下去,让全社会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。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努力,一起为绿色发展、可持续发展作贡献。